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身份 7 – 自我價值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自信、自愛、自尊)不足,他很容易為了很少的價值,而放棄對自己的愛護,放棄別人對他的尊重。因怕別人知道自己力量不足,刻意炫耀自己或用各種方法企圖減少別人的力量。這些做法不但不能提升自價值,反而令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中。

自我價值不足的行為不外乎:故意做些使人以為他力量大,常雌黃,大嘴巴、小器量。或喜不勞而獲,貪小便宜,斤斤計較。或做出破壞/詆毁別人的行為,如作弄人,搬弄是非等。

如何建立足夠的自我價值(Self-Worth)

1.  言出必行、言出必準身心合一,建立自信。
l   言出必行講得出,做得到。雖不受自己控制,仍屬自己責任。沒有把握便不作承諾,這樣別人自然信任你。
l   言出必準你說的跟你內心的認知感覺一致,不是ロ事心非。如不知道說不知道,不願意說不願意,達到一致

2.   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建立自愛,「不為」、「必為」的三個標準:
l   「必為」必須乎合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為標準。
l   做對自己有建設性的事,目的不斷累積正面效果,幫助成長。
l   量力而為,不强迫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是自愛、自尊的表現。

3.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建立自尊
l   接受自己先不要否定自己,否則容易否定別人,妒忌別人。否定自己的人會追求完美,不容有任何差錯。可惜他們用了大部份的力量去否定自己,使自己有一份非常大的無力感。其實,接受自己有許多强項,都可以發展成功。
l   肯定自己的能力,做得好的部份。不斷學習,進步及提昇。


還要給自己製造更多機會去多做,提昇經驗與能力,得到足夠肯定及別人的信任,建立自信。

身份 6 – 自尊

有了足夠的自愛,才能培養出足夠的自尊(Self-Respect)。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不勉强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你必須先尊重自己,才會尊重別人,同時別人亦會尊重你。

最近觀看廣州亞運會男子個人單車公路賽,有一個選手在臨衝線前80米時,被另一名車手突然改變方向干擾,衝線後得第二。向賽會上訴後,成功奪得冠軍,那犯規的選手則由第一名被貶到他衝線的組別最後一名。不清楚該名選手在一剎那時間,為什麽有這樣的動作?是他沒有尊重自己是運動員的角色?還是因為急於爭勝,忘記要用心合一,裡外一致去維護體育精神?

這個比賽,四十名選手在四個多小時比賽中,施展混身解數,各出奇謀,有人留前鬥後,有人一馬當先。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除了本身能力外,隊友間互相配合,策略運用等等,毫不鬆懈。因為避免風阻,一時看到選手們的一字長蛇陣,一時看到他們突圍而出。臨近終點時,初時看來是五個選手之爭,忽然間其他選手蜂擁而至,盡他們最後的努力去衝線。大家都知道比賽,冠軍只有一個。但所有選手都充滿自信,永不放棄,為他們的目標而努力,不到最後都不知鹿死誰手。

我深深體會到人生如比賽般,一旦進入漩渦內,就算你只想要最基本的,不想與別人比較,但因世界不斷在變,在其他參賽者不斷衝擊之下,你不能自暴自棄。若不能努力向上提昇,只有慢慢向下沉淪,最後被淘汰。你可以怎樣?即時認清方向,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它需要什麽能力?發揮已有的,學習需要的。讓自己充滿自信、自愛、自尊去達成你心中的成功、快樂的人生。尊重自己,尊重遊戲規則,尊重別人。雖然不是冠軍,你亦會備受尊重。

身份 5 – 自愛

你有沒有聽過這個問題?當你的媽媽和愛人同時掉落水裡,你會去救那一個?如果兩個都是你最心愛的人,代表他們對你有很大價值,不能代替。但不要忘記,在你的人生中,有更大價值的,不是「你自己」嗎?因為沒有你,對她們又有什麽意義?所有的都要靠你自己才能獲得。想一想,你若不愛惜自己,就算犧牲了,就能救到心愛的人嗎?她們又願意犧牲你而獲救嗎?

一個人有了足夠的(Self-Confidence),信賴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價值,才會自愛(Self-Love) ,即愛護自己。當人越有能力時,就會越愛自己。懂得自愛的人,會小心保護好自己,注意健康,不會放縱,更不會將自己放在危險的境地或者傷害自己。

讓自己擁有力量,才有能力去愛護別人,而別人也才會愛護他。只有你自己才能夠愛護你,沒有了自己,你什麽都沒有。帶着小孩自殺的父母,他們有沒有自愛及愛護小孩呢?這就是自私與自愛的分別。無論發生什麽事或者有什麽原因,你都需要接受你自己,愛護它,使它能從傷痛中以最快的速度復原過來,開創人生新一頁。因世事何曾是絕對,凡事總有希望總有可能總有辦法

身份 4 – 自信

我以前長時間追求正確、無誤,遵守原則,有許多「應該」和「一定」。喜歡定下規條給自己和別人跟隨。現在想來,其實問題來自自信不足,害怕失誤。但忽略世界不斷在變,過去正確,現在可能不合時宜。世事何曾是絕對,不同情境需要不同應變,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

自信(Self-Confidence)就是「信賴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價值」。自信是從想去嘗試的感覺開始,不斷嘗試做後,累積成經驗。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學會些能力。這些能力被別人/自己肯定,自然會變成自信。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斷接觸新事物,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隨著時間,不斷累積經驗。得到別人的肯定,能力和自信會不斷提升。一個人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才能信任別人,別人也能信任他。

充滿自信的人,會深藏不露,不需要經常顯露力量出來,亦不懼怕情況的不穩定或者轉變。人在成長期若得不到足夠的肯定,去培養足夠的自信。可能與以下的情況有關:

l   錯誤的觀念
n   孩子沒有被教導去認識情緒,如何與感覺聯繫。因不清晰自己內心感受,對情緒的問題無力應付,惟有不要理會感覺。而負面情緒是壓力(Stress)的來源,會影響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不清狀況,所以難培養出自信來。
n   家長過分強調孩子在認知方面的學習,而忽略了幫助他們發展需要及相應的反應/行為。

l   傳統的教導方式
n   傳統上教導孩子謙遜,避免驕傲。但過份的謙卑或者否定孩子的能力,結果令他們不能在內心建立一個充份的自我。
n   部份的家長更習慣以恐懼、犯罪感、羞愧感去推動孩子,使孩子內心無力。

l   現代社會環境
n   批判的社會風氣,凡事怨或歸罪別人,從沒有問自己可以做好什麽?成人為避免責任,蕭規曹隨,用多一事不如小一事的心態去面對事情,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n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不明白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喜惡,勉强他們學習。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時,責備他們,讓他們以為是自己不好,自己不爭氣。

身份 3 – 沒有資格

我有一位朋友,她很喜歡看電視劇,從中她體會到一些心得。她說許多台灣偶像劇都有着一個方程式。通常都是平凡的女生,總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或不配和英俊、有錢的男主角談戀愛。但最後憑着一顆善良、可愛的心,熱誠待人的態度,近乎完美的性格,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不知是編導執意,還是觀眾的喜好,總想要打破「沒有資格」的宿命。

你有沒有聽過別人說:「這件事沒有可能(Hopelessness)」,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做得到(Helplessness)」,又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資格(Worthlessness)呢?這三種都是屬於身份的嚴重障礙性信念。如果相信「沒有可能」,「沒有辦法」,「沒有資格」的話,使人失去動力,什麽都不會做,將自己交托命運,聽其自然。不單妨礙有效成長,有效學習,更阻礙建立成功、快樂人生的信念。有許多個案顯示表面看似「沒有可能」或「沒有辦法」,了解後可能與「沒有資格」有關。這些都是與成長期自我價值不足所引致。

但同樣有許多真實勵志故事,主人翁都不甘於現實的限制,想打破宿命,成功作出突破。正如阿信的故事主题曲所說:「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從來沒有抱怨半句,不去問理由。仍踏著前路走,青春走到白頭,成功只有靠一雙手,堅守信心、奮鬥。」只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所用。凡事總有希望總有可能總有辦法。不容許一些不能控制的事去主宰自己。我的人生,我相信我有能力去選擇及控制,你呢?

身份 2 – 角色


以前在政府部門工作,每個職級都有清晰的工作指引(Job Description),裡面清楚界定角色及責任(Roles & Responsibilities) 。當時覺得是例行公事,只要做好自己本份便成。但現在好像不太着重這些指引,因為每個職級好像要不斷擴展職能,在角色及責任不斷改變之下,界線變得模糊。

事實上許多人將身份(Identity)及角色(Roles)混淆。一個人在他/她人生裡,只有一個身份,是照顧他/她在任何所處的環境裡的整個人。但每個人在他/她生活裡,必須與許多人、事、物拉上關係。當他/她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時,都會有很多不同角色。例如:我是我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女兒的母親及其他不同的角色:朋友、顧客、投資者。還可以擴展其他新角色:教練(Coach) 、調解員(Facilitator )、催眠治療師(Hypnotherapist)等。所有這些角色的總和,便是我這個人的身份。

回想一下,我原來都有角色混淆的問題。習慣上只用一至兩個角色為主導,例如:家長(Parent) ,上司(Supervisor)。將焦點放在某一個情況裡,甚至把角色變成身份,而忽略自己還有其他不同的角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現在我學會刻意提醒自己,這刻的角色是什麽?如何做好這角色?做好這角色需要具備什麽元素?

其實每個角色都有自己一套信念(Beliefs)、價值觀(Values)及規條(Rules)。這個角色的信念、價值觀及規條可能與另一個角色脗合或有所不同。不同或不協調的信念、價值觀及規條可能會做成矛盾或衝突。例如知道應該做的,但不能下決心去做;或知道不應該做的,卻忍不住偷偷去做。

好像我想買iphone 4,其中一個角色想做一個潮流達人,追上科技,不與社會脫節。但另一角色是退休人士, iphone 4許多功能都不需要或不懂得用,購買只會做成浪費,違背簡約的原則。如何衡量?如何決定?雖然身份,角色不變,但信念、價值觀及規條會隨着時間不停改變,所以決定亦會改變。只要清楚自己的人生意義,而支持身份的能量是自信自愛自尊,目的是推動人生,增加價值,去達致成功、快樂。

身份 1 – 我係我

「問我歡呼聲有幾多,問我悲哭聲有幾多,我如何能夠一一去數清楚。問我點解會高興,究竟點解要苦楚。我笑住回答,講一聲:我係我。」這是我多年前唯一一次在公開場合唱karaoke所選問我」的歌詞。當時我不大清楚選它的原因,可能因為歌詞好像為我度身訂做似的,合乎我的性格「我係我」。

最近偶然想起首歌,它是由黎小田作曲,黃霑填詞。不期然由衷佩服黃霑先生的智慧,因他道出人身份 (Identity) 奥秘。「無論我有百般對,或者千般錯;全心去承受結果。面對世界一切,那怕會如何,全心保存真的我。」身份是每一個人心理活動最核心的部份,管理一切關於我是誰我想我的人生是怎樣的事情。身份是決定一個人的信念系統,想掌握什麽能力,跟着會有怎樣的行為和怎樣支配在他生活環境中的一切事物。

如果我清楚知道我是誰我想我的人生是怎樣時,很容易便可以決定做或不做某些事情,和「全心去承受結果」,將後悔或內疚的機會減到最低。當「面對世界一切」,我將會有什麽計劃。內心究竟隱藏或者逃避些什麼,「那怕會如何,全心保存真的我」,這樣才可以不枉此生「問我得失有幾多,其實得失不必清楚。我但求 (可以)能夠一一去數清楚。願我一生去到終結,無論歷盡幾許風波,我仍然能夠講一聲:我係我。我仍然能夠講一聲:我係我。」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九型人格的啟示9 - 超越的啟示

九型人格是研究九種動機和誤解。因成長過程中忘記本來已存在的本質(Essence) ,誤用自我保護機制及錯誤適應,所引致強迫性行為,結果需要更遠。

當你能全面理解及整合,與所有本質連結,自然容易達至非某一型號的超越,而是整體超越九型人格

l   #1 本質:童真,連結後無需判斷。因為世事何曾是絕對,沒有絕對對錯,只要有足夠力量 (自信) ,無懼於事物的不穩定或變遷。
l   #2 本質:親密,連結後無需賺取。先顧己、後顧人,有足夠自愛,才能愛別人,別人亦會愛你。
l   #3 本質:自主,連結後無需要叻。有足夠自尊做現在需要做的,尊重別人,別人尊重你。
l   #4 本質:真我,連結後無需尋找。實際體驗我是誰,清楚瞭解我的人生是怎樣
l   #5 本質:內在指導,連結後無需觀察。身體力行去理解體驗,從論證得來的資訊,使它們變成知識、智慧。
l   #6 本質:意志,連結後無需指引。面對非逃避,弄清楚是否難題,可能還是不可能做,然後著手面對/解難。
l   #7 本質:真正歡愉,連結後無需外物。歡愉就在眼前,專注現在這裡。學懂欣賞眼前的人事物=清楚知道他們的好處。
l   #8 本質:力量,連結後無需控制。用寬恕代替憤怒,分辨威脅的真偽
l   #9 本質:全部包含,連結後無需逃避。全方位看通人事物的關係,不怕爭論,調解去處理矛盾。


在這裡我又得到新的啟示,新的方向。下一回將會是如何去追尋本質背後想達成的結果,即自信、自愛下次再見。

九型人格的啟示8 - 情緒化解法?

九型人格的Hornevian類別是根據心理學家Karen Horney的理論:

l   #4,5,9因感覺危險,所以恐懼;遠離人(Away from people) 。抽離自我(Ego) ,形成獨立性格,有被隔離感覺,需要自給及獨立;完美及威望。

l   #3,7,8因受到傷害,所以憤怒;面對人(Against people) 。擴大自我(Ego) 形成有侵略性的性格,保護自己免受別人惡意傷害,需要權力,開發,認同與不可攻擊,個人崇拜個人成就。

l   #1,2,6因有罪惡感,所以內疚/羞愧;趨向人(Toward people) 。依據超我(Superego) ,形成投訴性格,感覺無助,需要慈愛及認同,有力量的伙伴和狹窄性的生活。

       
當瞭解情緒與行為趨向的關係,更能自我察覺自己的情況。在有需要時,可認清楚是否真的是危險、傷害或罪感,再進行有效的情緒化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