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政府部門工作,每個職級都有清晰的工作指引(Job Description),裡面清楚界定角色及責任(Roles & Responsibilities) 。當時覺得是例行公事,只要做好自己本份便成。但現在好像不太着重這些指引,因為每個職級好像要不斷擴展職能,在角色及責任不斷改變之下,界線變得模糊。
事實上許多人將身份(Identity)及角色(Roles)混淆。一個人在他/她人生裡,只有一個身份,是照顧他/她在任何所處的環境裡的整個人。但每個人在他/她生活裡,必須與許多人、事、物拉上關係。當他/她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時,都會有很多不同角色。例如:我是我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女兒的母親及其他不同的角色:朋友、顧客、投資者…。還可以擴展其他新角色:教練(Coach) 、調解員(Facilitator )、催眠治療師(Hypnotherapist)等。所有這些角色的總和,便是我這個人的身份。
回想一下,我原來都有角色混淆的問題。習慣上只用一至兩個角色為主導,例如:家長(Parent) ,上司(Supervisor)。將焦點放在某一個情況裡,甚至把角色變成身份,而忽略自己還有其他不同的角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現在我學會刻意提醒自己,這刻的角色是什麽?如何做好這角色?做好這角色需要具備什麽元素?
其實每個角色都有自己一套信念(Beliefs)、價值觀(Values)及規條(Rules)。這個角色的信念、價值觀及規條可能與另一個角色脗合或有所不同。不同或不協調的信念、價值觀及規條可能會做成矛盾或衝突。例如知道應該做的,但不能下決心去做;或知道不應該做的,卻忍不住偷偷去做。
好像我想買iphone 4,其中一個角色想做一個潮流達人,追上科技,不與社會脫節。但另一角色是退休人士, iphone 4許多功能都不需要或不懂得用,購買只會做成浪費,違背簡約的原則。如何衡量?如何決定?雖然身份,角色不變,但信念、價值觀及規條會隨着時間不停改變,所以決定亦會改變。只要清楚自己的人生意義,而支持身份的能量是自信、自愛、自尊,目的是推動人生,增加價值,去達致成功、快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