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長時間追求正確、無誤,遵守原則,有許多「應該」和「一定」。喜歡定下規條給自己和別人跟隨。現在想來,其實問題來自自信不足,害怕失誤。但忽略世界不斷在變,過去正確,現在可能不合時宜。世事何曾是絕對,不同情境需要不同應變,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
自信(Self-Confidence)就是「信賴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價值」。自信是從想去嘗試的感覺開始,不斷嘗試做後,累積成經驗。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學會些能力。這些能力被別人/自己肯定,自然會變成自信。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斷接觸新事物,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隨著時間,不斷累積經驗。得到別人的肯定,能力和自信會不斷提升。一個人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才能信任別人,別人也能信任他。
充滿自信的人,會深藏不露,不需要經常顯露力量出來,亦不懼怕情況的不穩定或者轉變。人在成長期若得不到足夠的肯定,去培養足夠的自信。可能與以下的情況有關:
l 錯誤的觀念
n 孩子沒有被教導去認識情緒,如何與感覺聯繫。因不清晰自己內心感受,對情緒的問題無力應付,惟有不要理會感覺。而負面情緒是壓力(Stress)的來源,會影響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不清狀況,所以難培養出自信來。
n 家長過分強調孩子在認知方面的學習,而忽略了幫助他們發展需要及相應的反應/行為。
l 傳統的教導方式
n 傳統上教導孩子謙遜,避免驕傲。但過份的謙卑或者否定孩子的能力,結果令他們不能在內心建立一個充份的自我。
n 部份的家長更習慣以恐懼、犯罪感、羞愧感去推動孩子,使孩子內心無力。
l 現代社會環境
n 批判的社會風氣,凡事怨或歸罪別人,從沒有問自己可以做好什麽?成人為避免責任,蕭規曹隨,用多一事不如小一事的心態去面對事情,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n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不明白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喜惡,勉强他們學習。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時,責備他們,讓他們以為是自己不好,自己不爭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