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行動中經常出現「使用理論」–(所做的)與「信奉理論」–(所說的)有差距的情況。人若知道自己言行不一致,將會感到受威脅或非常尷尬,因此他們必須建立「防衛性推理(Defensive Reasoning)」、「習慣性防衛(Defensive Routines)」、「熟練性無能(Skilled Incompetence)」和「熟練性不自覺(Skilled Unawareness)」等心理機制。這些行為根基於人性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阻止了真誠交談的發生,使我們無法學習,陷於隨時防衛的困境中。可以用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批評,來減低這些防衛性障礙。
「習慣性防衛」1 (Argyris & Schön 1974)是源自「第一型使用理論」的行為模式,強調以單向控制 (Unilateral Control)方式達到既定目標,盡力減少出現尷尬場面,減少情緒化和保持理性等行為。單向地保護自己和其他人免受傷害或尷尬,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種習慣性的防衛機制: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自我封閉的歷程(Self-sealing Processes)和衍生的錯誤(Escalating Error)。而這一切,又反過來讓我們覺得更需要單方面控制,就是要贏,壓抑負面情緒和强調理性。
「第一型使用理論」所附帶的價值觀,包含了一個雙重保險的技巧,令人們不會察覺自己的防衛性行為,因而不自覺地傾向繞過(Bypass)、掩飾(Cover-up)或避開,好像這些錯誤或行為根本不存在,掩飾自己的錯誤或讓不可討論的議題變得更不可討論。這種習慣性防衛的出現,令人們不能或不知如何探詢別人行動背後的想法,亦不能對現況的深層假設作出挑戰。
在溝通時,長期習慣被別人質疑或否定,容易作出「習慣性防衛」。並不如我們以為是强詞奪理,或者為了保持社會關係。目的是蓄意隱藏自己真實想法,想避免傷害、危險,以維護自己和別人的面子及免受威脅,所以無法審視自己的心智模式。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我們不勝任/能力不足或想法有錯誤,容易傾向以指責,或將責任/錯誤歸罪別人或環境、體制等其他因素,甚至故意顧左右而言他,即時轉換話題。這正是第一型理論衍生的典型反應,通常在面對有障礙性的工作或人際問題時會顯現出來,例如:學生在課堂上,不願意回答老師的問題,怕暴露自己的想法,被別人取笑、覺得愚蠢。或者用一種不鼓勵别人深入探討的藉口,結果可能增加了雙方的誤解和不信任。另外,防衛性推理的應用還會抑制對本身假設的質疑和反思。
在團體中,習慣性防衛的行為會引致團體迷思。人們會互相增強彼此信仰,壓抑自己的異議,自我修正不同的觀點來迎合團體的一致性。或可能不去印證一些證據,隱藏成員的心智模式,無法產生共享心智模式,因此也無法獲得完整的心智模式圖。
生活在習慣性防衛的機制下,人們開始逐漸形成一種能繞過、掩飾或避開尷尬處境的技巧。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同時還會使出渾身解數去否認他們正在這麽做。他們非常善於此道,這種久經演練的技巧稱之為「熟練性無能」1,最終令避開尷尬成為了一種毫不費力、無意識的熟練行為,引致「熟練性不自覺」。為什麽有這些熟練的行為?因為它們有用,看起來毫不費力,具理所當然的樣子,好像可以即時地作出自然反應。
長期沈迷在過去的成功經驗,執著於以往所養成的習慣,一旦環境改變,很容易落入一種「熟練性無能」。愈是熟練,自然地振振有詞、言之鑿鑿去維護自己的行為,只是愈顯得無能。怪罪別人、推卸責任…。問題合理化、不承認錯誤…。已經做的很好,至少比以前好…。已經盡心盡力了…。承認錯誤,但只是一時疏忽…。願意承擔責任,但是錯不在我…。有問題,但是問題不大…。等等。這種情況是世界性,與國家、年齡、性別、身份、教育程度、財富、權力、經驗、宗教、倫理完全無關。好像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且恆久不變,還逐漸升温,漸趨跋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實在有太多例子,係咪?
可惜,人在言行不一致時用防衛機制來掩飾,問題於是得不到修正,最終令問題惡化。對個人而言,他或許清楚自己行動背後的意圖和動機,但未必能夠察覺到自己行動與意圖的不一致。然而對其他人來說,他們可以清楚看到對方言行的不一致,以及這些行動所帶來的結果,但他們只能猜想對方行動背後的意圖。從別人難以自覺的「使用理論」來猜想對方的意圖,是很有可能出現偏差的。而且,當大家討論一些帶有威脅性和尷尬的問題時,習慣性防衛使雙方無法公開探詢彼此對問題的理解。在這些情況下,大家雖然不斷互動和猜測對方的意圖,但誤解卻不斷加深,形成了一種自圓其說且自我實現的封閉式邏輯,讓雙方更固守於自己的理解與位置,引致問題和矛盾未能解決。
1. 企業如何接受管理忠告 (Flawed advice and the management trap) Chris Argyris (2003),臉譜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