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在順境時,一切似乎合乎心意,順風順水,什麽也不會想。從來不想改變,只繼續以前的看法和做法,結果什麽都沒有改變。現今世界變化實在太大、太急、太複雜。仍繼續以前的做法未必有效,可能引起反效果。面對逆境,即我們不能接受環境所提供的條件,或者認為環境不能改變,甚至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改變它。特別當遇到極大變故/危難時,你不想變也要變。那時,人必須考慮改變,否則難以繼續生存。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可以幫助我們見樹又見林,從考慮個別到整體架構,用開放、信任、實務、探求真相的態度去反思及探究難題的真相。從理解行為模式及測試、驗證背後的假設和結論等,更新/改善心智模式,才能達致改進和發展。
有人說難題來自:一是外在因素,不受我們控制,强行控制可能得到反效果。二是內在因素 – 我們的看法和想法,受自己控制。除自我發現和改變外,別無他法。若能更新/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使感覺良好。因有不同的看法,改變信念、做法,才會有不同的結果。
更新/改善心智模式可以為改變(Change)提供最高的槓桿。雖然這是一項很艱難的修鍊,因為我們並不習慣建立反思和探詢的技術去理解自己的看法,情緒和行為。當我們練習這些技術時,可以將潛意識及自動反應帶出來,讓我們更容易掌握全面思維。處理心智模式時,可能會預期遇到以下的情況:
l 練習需時 – 最有效果的學習方法,先由一些長期的問題開始。用「推論的階梯」從最底層找出心智模式形成的過程。需要多練習及找熟識此法的人幫助。
l 强烈情緒 – 當反思和探詢時,容易暴露出你/別人假設和結論上的瑕玼及不完整性。其他人會知道不精確的資料及偏差的假設而取笑你/別人,自然引起强烈情緒如:憤怒、尷尬等。這些情緒引致有被出賣感,不能繼續進行真正的反思和探詢。將議題變成不可談論的項目。
l 利用挫敗作新的探詢 – 探詢過程中要令參與者感覺舒服,有時需要停頓,甚至提出以挫敗感作新的探詢。
l 小心過分興奮及放肆的行動–從突破限制至找出真相,小心過分興奮及放肆建立新的心智模式。在行動前,先要測試新的心智模式。
l 建立新的心智模式 – 你可以連結想像力和行動,去建立你從沒有過的新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信條:
l 不斷改善本身的心智模式。
l 不要把自己偏好的心智模式强加在別人身上。應由別人用自己的心智模式來決定如何做,才能夠發揮最大效果。
l 個人依自己的看法所做的決定,有更深的信念,執行也較有成效。
l 擁有較佳的心智模式,較易順應環境的改變。
l 多樣化的心智模式造成多樣化觀點。
l 羣體所能引發的動力和累積的知識高於個人。
l 不刻意追求羣體成員之間看法一致。
l 如果過程發揮預期效用,會產生意見調和一致的效果。
l 領導者的價值是以他們對別人的心智模式貢献來衡量。
如何更新/改善心智模式?
正如Peter Senge說:「心智模式的修鍊始於把鏡子轉向自己,自我關照;學習挖掘我們內心對世界所描繪的圖像,讓這些圖像浮上檯面,並嚴加審視。」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們應該有效表明自己的想法,並且也開放地接納別人的想法。藉由互動方式的思考,可以去反省我們對週遭事物的看法。切忌好像拿着手電筒到處照,歸罪於外。
雙環學習(Argyris & Schön 1974)是習慣性推理的解毒劑,目的是應用「第二型使用理論(Model II – Theory-in-use)」的行為。從反思與探詢的過程,讓我們專注取得有效資訊,多角度觀點,分辨相信的真相與現實的差距,繼而面對信奉理論 (所說的) 與使用理論 (所做的) 的落差。擴大需要改變的範圍,思考不同的策略去達成目的。
l 反思(Reflection) – 內在自我反省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減慢思考過程,目的使更容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建立起來及它們如何影響行動。
l 探詢(Inquiry) – 與外在世界互動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面對面討論過程中,大家對處理複雜及衝突的問題,開放地分享關於各自假設背後的觀點及建立真正的學習,而非只是强化原有的看法。
除雙環學習外,還有單環學習與三環學習:
l 單環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 – 從問一個層面的問題去找出答案。如冷氣機的温度計依據預設的温度來運作,温度未達標會自動調節。如事情結果未達預期,糾正錯誤,修正行為,作單一回路反饋 – 小修、小改。把事情做對(Doing the thing right) 便算,是適應性學習(Adaptive learning)。與Watzlawick, Weakland and Fisch (1974) First order Change類似。
l 雙環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 會提出很多額外的步驟,將問題由出題者作答及跟進。如冷氣機温度計的例子,會問預設的温度是否最有效率?最初為何有這樣的預設等等。目的不只强化單一回路反饋,還加多一重回饋,問客觀事實,還會問理由及背後動機及價值。找出潛在威脅、信念和假設,澄清含糊不明的部分。改變主導價值觀,糾正錯誤的假設,調整不協調的地方,解決不相容的難題,改變行策動略。還要警覺,避免進入「習慣性防衛」和「熟練的無能」的陷阱。目的是使「信奉理論」脗合「使用理論」,達成一致,產生新理念/新政策,做對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 是創造性學習(Generative learning)。與Watzlawick, Weakland and Fisch (1974) Second order Change類似。
l 三環學習(Triple-loop learning) – 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ing),產生新承諾和新學習的方法。除以上雙環回路反饋外,還加多一重回饋。挑戰我們如何了解問題和解決方法之間的關連性,包括當中時間、空間的差異。過去的行動如何變成今日問題的情況。系统結構與行為模式的關係。目的加强了解改變的目的,發展更深入對環境的回應;清楚理解決定做正確事的理由(Deciding what is right),是轉化性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與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類似。
方法:
l 推論的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 – 留意自己的思維如何從觀察跳到概括性的結論。
l 左手欄(Left-hand column) – 了解心智模式在某種狀況下是怎樣運作。以對話的形式寫出交談的過程,右側記錄實際對話,左側寫出交談的每一個階段,心中所想說而未有說出的話。
l 兼顧探詢和辯護(Balancing inquiry & advocacy) – 互動去探索內、外在世界的一種學習方式。參與者在溝通時,探詢和辯護必需同時要兼顧,還要避免將探詢變成審問或將辯護變為上司對下屬發出的命令,否則不能達到互相學習的目標。
n 探詢 – 探詢別人的看法及背後的理由。
n 辯護 – 讓你的看法及背後的理由,更容易被別人知道。
如何從「推論的階梯」入手?
我們的心智模式就如「推論的階梯」一樣,慢慢累積起來,變成根深蒂固的態度和想法,可能從沒有經過檢視和驗證而以為效果理想。就算受到別人的挑戰時,我們都頑强反抗,為自己的信念和行為辯護。若不能自我發現、反思,如何能變?
反思 (Reflection) 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修煉,需要主動、刻意去做。目的是讓我們更容易察覺自己的思維,同時看到慣性的推論和不同的感受。在一步一步走下階梯,重新理解階梯每一層被遺忘的盲點及背後的理由,直至到達底部原始資料池。
l 這是我預期的結果嗎?期望、目標是什麽呢?
l 什麼理由決定有這些行動?什麽情況呢?有什麽關係?
l 我的「信奉理論」與「使用理論」是什麽?它們之間的關係、差距?有什麽價值,重要性?有什麽影響?
l 結論是什麽?依據什麽資料?我的正面動機 (Positive intention) 是什麽?它如何滿足我身份 (Identity) 的需要?
l 推理的過程(Reasoning process)是怎樣?這是什麼假設?是否精確,還是誤導?還有其他看法嗎?
l 是否跌入「習慣性防衛」的陷阱?還有呢?
l 原始可觀察到的資料可有遺留呢?人、事、物、時間、地點,還有呢?這些資料如何達致預期的結果?
「推論的階梯」是最佳的自我反思工具,最適宜自省時用。同時亦可依據它作兼顧探詢和辯護的工作。現實上與其他參與者一同進行探詢和辯護是非常困難,除非大家都抱着開放、信任、實務、探求真相的態度,真正想為解決問題而努力。否則只留於空談,因為各自的「習慣性防衛」和「熟練的無能」非常厲害,最多只能熟練地進行單環學習。
總結:
時下的年青人,大部份人生目標可能跟其他精英時代的大學生差不多。就是用盡自己的潛能,去創造最大的市場價值,並取得最高的回報。過着令人羨慕,優哉游哉的生活。但世界變了,以前只有精英份子才可以掌握的資訊,因教育普及和科技發達,這個循環已被打破。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大眾的期望不斷增加的同時,若仍存有這種心智模式,與現實脫節,所遇到的挫折一定不少。只有自我反省,改變思維模式,更貼近現實才有機會達成目標。整合系統思維與心智模式,不僅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還改變我們的思考方法。讓仍主導許多重要決策的直線式思維,慢慢轉向分享、理解的互動關係和帶來新的改變模式。你可能已察覺需要增加輸入更多、更準確的原始資料的重要性,讓我們從輸入的資料(Data)、訊息(Information) 入手,為獲取知識(Knowledge)轉化成自己的智慧(Wisdom) 而努力吧!
1. Peter M Senge et al.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1994), Doubleday a division of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2. 李中瑩 “幫助人生變得更成功快樂的學問” (2001), PEMI出版社, 香港
3. William r. Noonan “Discussing the Undiscussable – A guide to Overcoming Defensive Routines in the Workplace” (2007), Jossey-Bas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