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Argyris & Schön 提出的「習慣性防衛」外,精神分析學家Karen Horney1亦有一些自身防衛理論。她認為一個個體自出生後會容易產生基本焦慮(Basic anxiety),因為受環境中缺乏安全和温暖的影響而形成的無助感和恐懼感。絕大多數的父母,無法針對幼兒的身心需求,設置有利于其成長的理想環境,甚至有很多父母,對幼兒的行為不是過分苛求,就是過分放縱,致使幼兒無法在充满愛意與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由於長期處於基本焦慮的心理壓力下,容易形成神經質性格(Neurotic character) 。是一種對自己無信心、對他人多懐疑、對環境充滿憂慮與不安的性格,而採取不同的防衛機制:
l 趨向人 (Moving toward people) – 依從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是指個體缺乏獨立,强烈需要別人的關愛,依賴別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可親近,但潛意識却是借依從消除焦慮感。
l 面向人 (Moving against people) – 攻擊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是指個體對人持敵對攻擊態度,借以攻擊為策略來取得別人的重視。
l 遠離人 (Moving away from people) – 離羣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是指個體不與人親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獨善其身,而潛意識中却是對人際感情敏感,借逃避、離羣以保安全。
事實上,不同的性格在不同階段(Stage)和不同狀態(State)下都會發展成不同的防衛機制,可以包括改變自己去討好別人,歸罪他人或選擇逃避。若你留心身邊的人,不難發現這些防衛機制呢!係咪?防衛機制 – 無論個人或是組織層面上都是頑强得很,很難用新的結構、價值陳述、策略、誘因去繞過它們。惟有通過自覺、自省才能起到作用。其實自我防禦機制並非完全是壞事,只要不過分,正當的自我防禦機制還是有利於學習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