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萬年來,人類不斷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科技雖然不斷進步,知識及思維不斷更新。許多古今中外的學者都嘗試找出快樂的不二法門,快樂方程式,快樂秘笈等等。希望從他們的學說中,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吧!
l 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在其中)
l 論語一書記載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自得其樂)
l 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參與之樂)
l 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與人同樂)
l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樂。)
l 歐陽修:「人皆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因人而樂)
l 范仲淹:「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l 佛陀的快樂在覺。即內覺一己,外覺他人,完滿成就內覺、外覺謂之大完滿覺。亦即大學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內覺),在新(親)民(外覺),在止於至善(滿覺) 。」
l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1 認為快樂是自然品質的實現活動,具有完整性、能夠不在時間之列成就其自身。同時,快樂具有無限持續的可能,並以其自身為目的。快樂如球賽,未完成不知結果,在人生終結時才能判斷。
l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1 認為快樂是人在滿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後,需要自我實現,是最高等級的需要。献身于某種事業或使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
l 愛德華‧迪納(Ed Diener)1 認為快樂是一種個人主觀的經驗。他的學說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一種對整體生活的評估,包括情感反應 – 正向(Positive Affect)和負向(Negative Affect)的情感反應和人生滿意的認知判斷(Life Satisfaction)。
l Carol D. Ryff制定衡量標準去研究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2。內容包括:自主(Autonomy)、環境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積極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 、人生目的(Purposes of Life) 、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 及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
l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以正面的主觀經歷,正面的特性和德行,正面的社群和機制為中心,透過愉快人生、充實人生、有意義的人生去體現快樂。
許多人認為快樂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或價值的,快樂就是快樂!快樂是一個很單純的感覺。一般認為快樂是個人根據自己所選擇的標準,在對自己的整體生活品質所做的評估。根據研究發現,只要不是太貧窮,再多的金銀珠寶,也不見得會提高人們快樂的程度。因為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後,物質可帶來的滿足和快樂並非如想像般的大,原因之一是當你習慣了物質帶來的滿足後,你會渴求更多更昂貴的東西,而且你會與比你更富有的人作比較,因而感到不滿足。在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享樂的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感覺永遠是原地踏步一般。
亦有些人認為快樂(Happiness)是一種較感性、興奮、短暫的正面情感,是思想或感覺上幸運、幸福、滿足、愉快的狀態,需要行動後,有強烈感覺才會記錄下來。幸福(Well-being) 是一種動態,包括主觀、社會及心理方面,連同適當的行為。是每個人一生追求的目的,是一種較理性、寧靜、長期的正面情感;是平安、健康、幸福、福利、興盛的情況。喜悅好像從心底裡透出來,周圍的人都感受到。
無論任何理論、學說,雖然有著不同的看法、解釋或者用不同詞彙,我們可否由最基本入手?情緒 – 每日都陪伴著我們的貼身朋友。
Referenc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