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始創人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他的名著「真正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裡列出了一條快樂的方程式:H=S+C+V1。
l H = Happiness 維持快樂的長度
l S = Set Range代表與生俱來的情緒基調,快樂與否的範圍及廣度(佔40%)
l C = Circumstances代表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佔20%)
l V = Voluntary Activities代表可選擇控制的活動和思維(佔40%)
快樂的長度區分為「暫時性」的快樂及「持久性」的快樂。這方程式顯示,事實上外在的客觀環境因素及個人際遇對人是否快樂的影響十分低。相反,人只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思想模式、信念、對事情的理解、應付問題的能力、行為模式,加上多發展先天性的正面情緒,快樂其實是可以掌握的。
既然快樂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雖然並非全部),那什麼的行為才可帶來真正的快樂?學者們都認為享樂並不等如真快樂。較高層次的快樂是真正的滿足 (Satisfaction),是需要透過才能的發揮和專注的努力才可達致的。
既然快樂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雖然並非全部),那什麼的行為才可帶來真正的快樂?學者們都認為享樂並不等如真快樂。較高層次的快樂是真正的滿足 (Satisfaction),是需要透過才能的發揮和專注的努力才可達致的。
如何製造快樂機會/正面適應?
l 令自己快樂 – 當你想快樂時,首先不要令自己不快樂,然後令自己快樂。你若不快樂時難找到快樂,在沒有不快樂的情況下,你的狀態是平靜、和平,才容易轉變成快樂。
l 做出快樂的樣子 – 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快樂的人,說話或行動時表現出快樂的人應有的態度與特質,面帶笑容,心中哼起輕快的曲調,也許你會真得變成這樣。經歷這樣的行為就有可能創造這樣的情緒。
l 與過去快樂聯繫 – 數算自己過去快樂的事,進入影像內,如自己親身看見的事物,聽見的聲音,感受各種愉快的感覺。
l 做快樂的事 – 從事可以讓你運用自己特長的工作或休閒,培養志趣,善用餘暇令自己快樂。快樂的人通常會沉迷令他們感到有挑戰性卻又不至於過於艱難的事物。
l 多運動 –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帶氧運動是治療憂鬱與焦慮的最好方法。更可做些放鬆運動,如靜觀 (Mindfulness) 、靜坐(Meditation)或自我催眠(Self Hypnosis) 。身心健康、少病痛,人自然也開心些。
l 家人朋友的支持 – 知己良朋,能扶危解困。建立人際關係,保持溝通,互相支持與完全信賴的關係是抵抗憂鬱的另一大支柱。與家人朋友共同渡過快樂和困苦的時刻。如果你已婚,更需要滋養兩人的關係,不要把對方的關心當作理所當然。要對你的配偶表達你的感情,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生活。
l 重視精神生活 – 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要比一般人快樂,也比較能承受危機。信仰可以讓人有歸屬感、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可以超越生活中一時的起起落落,而追求更長久的安身立命之道。
l 快樂的源頭 – 想要擁有快樂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是什東西讓你感到快樂。一旦你了解自己快樂的源頭,就可以學習創造快樂的經驗。你會試下找什麼東西讓你感到快樂嗎?
l 知足常樂 – 當自己平靜下來時,留意身邊人和事。讓自己感受大自然的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得到的恩賜,常懷著滿足、感謝之心。快樂的人看到比他們更不幸者的苦難,「比下有餘」可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l 善事 – 施比受更有福,能夠幫助別人,使人更覺愉快。如:義工、捐錢。
l 寬恕 – 讓我們放下仇怨,仇恨只會帶來更大的創傷。主動放過人等於放過自己。許多紛爭,因此化解。 大家可能再見面嘛!明天更美好!
l 聆聽 – 不用說話,全程只用聆聽,都可以幫助舒緩負面情緒。
Referenc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