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裡有許多人內心充滿無力感、無奈、不滿或怨恨等。除了因為現實環境的不如意,還有是思維模式所控制的行為模式得不出效果。情緒、壓力、困擾都不是源自外界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內裡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產生出來的。如不改變思想框架,繼續同樣的行為,自然只得同樣的結果。想要有持久效力的結果,提升信念系統,才是最徹底的方法。
1. 信念系統 – 包括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l 信念 (Beliefs) – 是相信事情應該是這樣等於人腦內所認知世界的真理/真相(Truth),如:「他那有可能想到好東西。」信念需要價值去支持。對於障礙性的信念(Limiting Beliefs),可採用挪開、修正、不斷擴大兼容的方法。信念的改變,亦需要來自價值觀的改變。
l 價值觀 (Values) – 是事情的意義和能帶給我什麽好處。價值會隨著環境、思想和情緒而不斷改變。如:「工作只是為了錢 (並非背後的安全和尊重)。」若顯意識和潛意識有著不同價值定位時,可創造、增大正面價值(樂趣)或轉移負面價值(痛苦),目的使心口一致,裡外如一。
l 規條 (Rules) – 是事情的安排方法(做法),目的完全是為了取得事情中的價值和實現有關的信念。如:「子女一定要聽父母的話。」做法可以有效或無效。若別人違反規條,會產生負面情緒。那時就需要靈活、彈性處理,不再堅持只有一個做法或這做法是對的觀念。
因為人堅持某些信念,他/她會看不到、聽不到不符合這信念的東西,這樣不單只影響思想、說話,還會影響行為、生活和整個人生。若事實(Reality)與腦內真理(Truth)有距離,更會影響我們的決定,做或不做、改變還是不變。價值亦不是永恆不變。當規條無效時,仍堅持做法,只會與信念、價值觀的距離越來越遠。
2. 外在事件 – 事情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反應。若認為事件是壓力來源(Stressor)時,可以嘗試:
l 了解事件 – 先抽離,了解事件的事實(Reality) 非自己以為的真理(Truth)。
l 事件以外 – 再三抽離,了解事件以外。
l 事件 + 事件以外 – 再退後,看事件 + 事件以外的關係(盲點及盲點以外)。
3. 看法 – 這是什麽?
l 真/偽 –是真的危險/傷害/罪惡或痛苦,還是假的?什麽引致 (Activator)?很多時是沒有看清楚事件的整體關係,便信以為真,製造不必要的麻煩。
l 冒犯或挑戰 – 這看法是否真的冒犯或挑戰我的信念、價值觀或規條呢?我的信念、價值觀或規條是否有問題?如何增加自我察覺的能力?這些信念、價值觀或規條是否需要修正、擴濶或取代?
l 改變看法:
n 將「困難」變成「挑戰」。
n 將「失去」變成「珍惜現在所有的」或「曾經擁有」。
n 將「逆境」變成「考驗」、「功課」和「黎明前的黑夜」。
n 視挫折為短暫的,而非永久的。
4. 需要/想要/慾望
l 平時的做法 – 當有慾念時,先弄清楚這是需要/想要還是慾望?需要(Needs)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求,必須要有。想要(Wants)並不一定要,得到只會開心一會。若有太多想要,得不到會更不開心。慾望(Desires) 並不一定要,若能達致人生意義的慾望,使之變成重要的推動力。想有美好的生活,主要滿足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想要和慾望。為真正的需要和合適的慾望,付出代價,達致個人進步及發展。
l 負面情緒的需要/想要/慾望 – 從現實檢查(Reality Check) 開始,解除負面情緒的威脅。了解負面情緒的需要/想要/慾望是什麽,目的是要證實這些情緒。方法是找出這是不是有什麽需要?若答案是,什麽導致有這個需要?若答案是,若這事情繼續下去會怎樣?是否能證實是這情緒呢?若答案是,根據不同的情緒,提供以下需要(如答案是否的,不用理會):
n 恐懼/憂慮 – 避免危險/盡用危機帶來的改變。需要安全 + 穩定的環境,指引 + 保護。
n 憤怒/怨恨 – 減少規條。需要愛心 + 關心,寬恕,讚美 + 感同身受。
n 內疚/羞愧 – 原諒自己,因當時只有這個做法或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對人讖悔,對事作補償。需要理解 + 接納,寬恕 + 讚美、讚賞。
5. 目的
l 正面動機 – 從對方的角度,找出他們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解除負面情緒。繼而從其他角度去考慮整體關係,避免有遺漏、弄錯的地方。
l 人生最終目的 – 清楚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和想要怎樣的人生(Identity)。在人生之輪每一個範疇內,訂下最終目的,向著這些目的進發,其他只是小事。
6. 想法 – 那又如何?
l 樂觀的想法 (Optimistic Thinking) – 凡事只看到壞處可稱之為悲觀,但只看到好處並不代表樂觀。正面的想法可以是單一觀點,樂觀是看到盲點及盲點以外。對不理想和挫敗的事,會想這是暫時性、局部及外在因素吧!對稱心如意的事,會想這可能是永久性、普通化情況及自己內在因素影響的。樂觀是無論好處、壞處,個別及整體關係,不同角度、層次都看到。樂觀、悲觀其實都是思想習慣,是可以訓練和改變的。
l 理性化思維模式 (Rational Thinking) – 目的是增加更多可能性,有更多選擇/做法,離開負面情緒。凡事習慣研究因、果關係。有什麽看法,想法和情緒?例如睇漏些什麽或看法不等如這樣,可以有什麽不同等如的選擇呢?這樣想法自然改變,相信事情有許多因、許多果導致,知道做什麼會達到想要結果。有問題發生時去找尋證據。方法之一如採用心理學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 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1 或稱ABCDE模式
n A (Adversity/Activating Event)困境 – 找出問題的困難所在,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它們引起什麽想法及情緒。
n B (Belief)信念 – 用什麽態度、意見和期望去理解或解釋這件事情,有否傾向悲觀的詮釋模式。
n C (Consequence)結果 – 理解這些信念和想法是否有歪曲,會帶來怎樣的情緒,行為的後果﹖
n D (Disputation)辯論 – 挑戰不理性的信念和背後代表的意義。與自己辯論,指出思想的問題所在,以證據來說服自己,得到新的結論,採納樂觀積極的解釋和對未來的預測。
n E (Effect/Energization) 效果/動力 – 找出有效的信念取代舊有的,有更多選擇。當想法改變後,感受自然改變。
例如:老板駡我不等於他討厭我,因為我做漏些文件,所以我會繼續做好我的工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