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快樂4. – 情緒放大鏡(3)

想開心、快樂,先要深入研究引致面和負面情緒的原因:
l   看法(Perceptions) – 如果看法認為事件是危險/傷害/罪惡或痛苦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反之是快樂/歡愉/讚賞/認同,自然得到情緒。有理論認為快樂和痛苦其實是來自同一根源,因此無所匱乏的人就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簡言之,快樂與不快樂是伴隨在一起。長期來看,這種鐘擺對兩者做是中立的即其總合為零。因為長期處於不幸福的狀態下,才能凸顯出幸福的強烈。

l   需要/想要/慾望 (Needs/Wants/Desires) 負面情緒是一種訊號,提示我們的需要/想要/慾望得不到滿足。若需求達滿足後,快樂是伴隨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自然會消失。
n   需要 是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目的是使人健康地生存,滿足得到,不會太開心。若得不到使你更痛,是更大的負面情緒,解決方法是得到它。
n   想要 並不一定要,但有太多想要,得不到會不開心。但做過幾次後仍得不到,會自動放棄去做。
n   慾望 並不一定要,但非常想要,有推動力、願意為它付出代價,會引致人類進步。*想有美好的生活,主要滿足需要和慾望。

l   目的(Purposes) – 每個需要/想要/慾望的背後,都必定有正面動機(Positive Intention)有目標地去追求,而快樂便是產生在目標達成之時若由于成長期開始,長期不能達到目的,演變成習慣,長大後仍繼續使用孩童時的做法。長期處於錯誤適應機(Maladaptive Coping Mechanism)下,會引致情緒產生。若持續得不到滿足,會變成壓力和抑鬱
長期錯誤適應心理模式(Maladaptive Coping Patterns)包括:
n   被遺棄者徵狀是黐着人不放。需要安全,得不到會引致恐懼/憂慮。
n   被剝奪者徵狀是以為別人不關心他。需要關心、愛心、保護,得不到引致憤怒/怨恨、恐懼/憂慮。
n   依賴者 徵狀是要求幫助。需要指引、保護,得不到引致恐懼/憂慮。
n   懷疑者徵狀是認為別人是靠唔住。需要安全、愛、關心,得不到引致憤怒/怨恨、恐懼/憂慮。
n   自我制約者徵狀是別人的需要比自己更重要。需要別人認同、自己的需要,得不到引致內疚/羞愧、憂慮。
n   被排斥者徵狀是怕別人看透自己的不足,隱藏自己、變成孤獨。需要認同、看到自己的强項,得不到引致內疚/羞愧、憂慮。
n   傷害妄想者徵狀是過分擔心。需要受控、安全,得不到引致恐懼/憂慮。
n   失敗者徵狀是覺自己仍未夠好。需要認同、讚賞,得不到引致內疚/羞愧、憂慮。
n   完美主義者徵狀是過高要求。需要愛、關心,得不到引致憤怒/怨恨。
n   特權份子 徵狀是以為規矩對我無效。只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引致憤怒/怨恨

l   想法(Thoughts)
1) 理論認為情緒是一種相對、比較之後的結果。
n   現在的事情與信念比較。脗合為情緒,違反之為負面情緒。
n   現在的事情與過去好的記憶比較。脗合為情緒,反之為負面情緒。
n   現在的事情與過去壞的記憶比較。不脗合為情緒,反之為盲點

2) 若有以下負面思維模式(Negative Thinking Patterns1 – by Aaron T. Beck, Psychiatrist ),容易引致情緒:
n   兩極化 (All-or-nothing Thinking) 想法極端,沒有中間點。只有好、不好,成功、失敗,有、冇,得、失,對、錯。遇到壓力時,常感覺是失敗者,不開心。
n   偏頗化(Overgeneralization) 以偏蓋全,只看到一、兩件負面事情,作出普通性相同結論,如沒完模式的挫敗,而忽略事實的全部。
n   過濾化(Mental Filter) – 單一負面事件代表所有現實,歪曲及抹黑。
n   拒絕化(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 – 仍維持負面信念,拒絕接受其他正面的經驗。
n   結論化(Jumping to Conclusions) – 沒有看清事實真相,便用負面解釋去結論。
n   讀心術(Mind Reading) – 以為知道別人心裡的想法而沒有去求證。
n   誇大和淡化(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 大和妄下判斷,如大自己的錯誤和縮小自己的成功。卻縮小別人的錯誤和大別人的成功。
n   推理化(Emotional Reasoning) – 將假設的負面情緒來反映事實真相。
n   絕對化 (Should Statements) 肯定/認為/應該/成日都是這樣/講極都是這樣等强迫性信念。
n   標籤化(Labeling/mislabeling) 極端概括化,還加上負面的標籤。
n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事件常與自己聯繫,所有負面結果不是自己造成,便作如同自己有關的反應。

Referenc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